差速器壳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欧宝娱乐官方平台 > 差速器壳

艰苦创业改革图强建设新高明

  高明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部,西江中下游,幅员960平方公里,人口25万,旅居海外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10万余人。明成化11年(公元1475年)立县,建国后曾与鹤山市合并为高鹤县,1982年恢复建制后即以古老而又崭新的面貌崛起于西江之滨,1985年被列为珠江三角洲开放县(市)之一。1994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高明从此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一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高明的今日是昨日奋斗的结果。自1982年恢复建制以来,我们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以“团结、奋发、求实、创业的高明精神,建设了新县城,全力发展工业,进行了筑桥、修路、设港口、办通讯、建电厂等一系列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使高明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1993年全市社会总产值39.4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2.1亿元,财政收入1.28亿元,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663元,分别比1982年增长12倍、13.4倍和10倍。全市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先后进入广东农村经济总实力“十强县和全国农村经济总实力“百强县的行列。

  高明市12年的巨变,有力地印证了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无比英明正确。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同志曾对高明艰苦创业兴工强县的实践作过较高的评价,他指出:“高明县是广东省新建县的一个典范。”相对于珠江三角洲的周边市县来说,高明市的起点无疑是较低的,但高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80年代恢复建制之初,市领导及各界有识之士深思熟虑,取得共识,决定高明发展大局的第一步,非得下真工夫大气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经过全市人民几年苦干实干,几项重大决策一一付诸实施:一是舍弃偏离水陆交通枢纽的旧县城明城镇,选取沿江地带建起一座新县城——高明镇,先占地势之利。二是建成横跨西江、连接南海的高明大桥,拉近了与广州、佛山等大、中城市的时空间隔。三是建设直通港澳年吞吐量为18500个标准箱的集装箱码头,接通对外贸易的大动脉;直通香港的客运口岸,去年底建成通航。四是采取多种措施、多条渠道筹集资金,全民大搞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10多年来,全市新建、扩建公路100多公里,新建及改造桥梁20座。电讯事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程控电话直通世界各地,无线传呼系统覆盖全市,移动电话、图文传真均已开通使用。能源方面,几年来狠抓水、电建设,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2万千瓦,今年新建5.5万千瓦的城东发电厂。农村完成自来水工程260多宗,全市已有80%的人口饮用自来水。

  由于投资环境的改善,高明市日渐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目前,全市“三资”公司发展到150多家。通过外引内联,一批外资投向具有相当规模效益的高新科技项目和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

  髙明市底子薄,财力弱,但资源丰富,发展的潜在能力大。市委、市政府根据这个特点,逐步闯出了一条对自己最合适实际的以市级工业发展带动乡镇企业的新路。

  高明市既有水又有山,可供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广,且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力资源。依据这一些有利条件以及原来工业基础较差的真实的情况,我们选取了一条发展自己的途径:首先办好市级企业,发展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力量和经验,形成了一定辐射能力,再转向发展乡镇工业。基于此,我们在1989年以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起了一批市级骨干企业。办厂之前,都作过周密的市场调研,瞄准国内外市场,重视抓好高科技、高效益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将钱花在“刀刃上,力图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产业。几年来,塑料、纺织、建材、轻工等行业逐步成为本市支柱产业,同时还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开发了新品种,提高了产品档次,在国内外市场拥有相当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仅在“七五计划期间,高明市便有10多个产品获得部优、省优的荣誉,有5家企业获得省级先进企业称。1993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有12家,超亿元的有4家。高明塑料二厂年产值逾2亿元,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第一。1988年底筹建的高丰纺织染联合企业有限公司则是市内“三资”企业中的佼佼者。该公司投资总额2700多万美元,1991年11月投产以来,经受了纺织品市场“低谷阶段的考验,精选设备,广招人才,实施强有力的现代化科学管理,形成了纺、织、整、制衣一条龙系列化生产,年固定资产增到3800万美元,总产值达1.64亿元,出口1300万美元。

  市级规模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乡镇企业迅速崛起,1991年以来,全市各镇新上工业项目近100个,其中有水泥厂5家,高级陶瓷厂9家,汽车装配厂1家。去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5.9亿元。

  10多年来,高明市十分重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因地制宜,及时作出调整农村产业体系和农业产品结构,在认真抓好传统的优质水稻生产的同时,大力开辟多种经营,改变原来单一的粮食产品结构,走上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农工商相结合,农科教相结合的途径。

  改革开放前,全市90%的耕地种粮食,89.8%的劳动力是纯农业劳动力,农产品大多是低值产品,农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改革开放后,市委、市政府抓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的有利时机,及时作出调整农村生产布局和农产品结构的部署,逐步将水稻面积与经济作物、水产养殖的面积调整到6:4的比例,鼓励农民全力发展西瓜、生姜、粉葛、山桔、青梅等土特产品的生产;在水网平原区,则大搞鱼类养殖,要求人均鱼塘达0.5亩,兼以大面积种植蔬菜。经过10多年的努力,高明市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3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25亿元,比1982年增长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663元,比1982年增长10倍。

  高明的过去,是灿烂辉煌的,未来的一页,将会更加光彩夺目。要把高明建成真正的现代化城市,任重道远。我们决心把高明设市作为经济腾飞的新起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利用高明优越的地理环境,发展高明经济。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姿态,新的作风,新的思路,迎接新的挑战。按照现代化、都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髙标准建设高明市。